人物
时段
朝代
人物库 清朝
郑用锡清 1788 — 1858
全台诗
郑用锡1788~1858),原名蕃字在中号祉亭,原籍福建漳浦,明末迁居金门浯江,乾隆三十九年(1774)其父崇和移居台地后垄,嘉庆十一年(1806)又徙往竹堑,于是落籍当地。
郑氏立志青云,道光三年(1823)考取进士,成为「开台黄甲」 ,道光十四年(1834)入京任官,签分兵部武选司行走次年补授礼部铸印局员外郎仪制司事务,精勤称职,虽获肯定,但乏再上层楼的官勋,道光十七年(1837)春乞养归里。
在乡期间,建学宫、修桥渡、赈饥寒、恤孤寡,乐善好施,为地方重要仕绅。
曾担任明志书院山长 (约1829~1834、1852~1857年间),栽培后进,不遗馀力。
道光二十二年(1842),英舰来犯,郑氏招募乡勇抵禦。
咸丰三年(1853),漳泉械斗纷起,撰〈劝和论〉开导村民,又挺身劝解,获保全者不少,逝后于同治十一年(1872)祀乡贤祠中。
道光十四年(1834)曾与堂弟郑用鉴合撰淡水厅方志,后世纂修者多以此为基础 ;又著有《周礼解疑》、《周易折中衍义》。
咸丰元年(1851)开始修筑「北郭园」,此庭园遂成为北台重要的文学据点。
郑氏工诗文,诗歌内容小至杂物微咏、个人心绪、家庭琐事、园林赏玩、交游酬答,大至反映社会现象,关心桑梓国事,或欢愉忧叹,或愤慨悲悯,莫不涵括,是一典型的儒士诗人。
文字浅显质朴,不事修饰,喜好说理,杨浚以为是邵雍击壤吟的流衍,颇加推许;但连横以为其诗「平淡、未佳」 ,王国璠则谓:「古体出于宋儒击壤一派,虽有令人繁杂之讥,却具『帝力与我何有』之乐。
近体必琢必鍊,致气息神采,大受束缚,流于生涩。
独五言律绝,颇有田园之趣,应可传也。
」 郑氏诗作目前存有两种版本,其一是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的《北郭园诗钞稿本》;其二系次子郑如梁委托福建举人杨浚编修的《北郭园全集》,于同治九年(1870)刊刻,为北台湾最早出版的诗文集。
此二版本,内容相去甚远,各有特色,基金会所藏较接近郑用锡作品原貌,可惜为残本,内容并不完整;杨浚编修的刊本,虽经杨氏删修润饰,但所存作品较多,且较为普遍,台湾文献丛刊本中之《北郭园诗钞》、龙文出版社之《北郭园诗钞》,均采此版本。
兹以《北郭园全集》为底本,参照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之《北郭园诗钞稿本》(以下简称「稿本」)编校。
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认的字体,则由黄哲永、谢永基两位先生协助辨识完成。
(黄美娥撰)
北郭园诗钞五卷,郑用锡撰。
郑君字祉亭台湾淡水厅人;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(一七八八)咸丰八年戊午(一八五八)卒,享年七十有一。
君于道光三年进士台湾土著之登甲科者自君始;因以其著述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。
郑君尝撰钦定周易折中衍义一书,凡数十万言,未刊。
其著作之刊行者有北郭园全集,系同治庚午(九年)刻本。
全集中有文钞一卷、诗钞五卷、制艺及试帖各二卷。
文钞只收赋、序、论、记、诔文各一篇,分量甚少,制艺、试帖不足取,故仅录其诗钞五。
又全集之首有总序七,兹选录林士传、杨浚所作序各一与朱材哲撰郑君墓志铭及杨浚撰文钞序,列为附录二,俾读者得知郑君之生平及其全集之大概焉。
卷首有『男如梁稼田校刊』数字,则经略去。
(百吉)
高达夫五十始学诗,祉亭先生亦归田后所作为多也。
盖发于性情,深得三百篇之遗旨。
其品格在晋为陶靖节、在唐为白乐天、在宋为邵尧夫,间有逼肖元遗山者。
先生自家居奉养,托迹郊坰,日以歌咏为事,世比之山中宏景,介休林宗
所筑精舍曰北郭园,万峰环峙,秀甲瀛壖,宜其得江山之助,不求工而自工矣。
同治九年九月,乡愚侄杨浚雪沧氏谨序于堑城之试笔寓庐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钱荣光
江上诗钞
字洵芳一字性方诸生
著有《炳烛吟》诗草。
性方妻叔少客金昌酒座歌场阅历殆遍,中年返里行医自给,绚烂之后一归平淡,年六十始学为诗。
予题其炳烛集云:六十平头笑橪髭,学诗更比达夫迟。
盖纪实也。
易代后,黄冠野服以终其身云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朱孔彰清末民国初 1842 — 1919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1842—1919 【介绍】: 江苏吴县人原名孔阳字仲武改字仲我,晚自署圣和老人
朱骏声子。
光绪八年举人
少入曾国藩军营幕府,留营读书。
后襄校江南官书局。
能传父业,精经学小学
熟于咸同时军事情况。
宣统时掌教安庆存古学堂。
有《说文粹》、《中兴将帅别传》等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陈三立晚清 1859 — 1940
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
陈三立1859-1940),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(今九江修水)人。
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,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“维新四公子”。
光绪15年己丑(1889)进士,官吏部主事,期间曾参加强学会。
光绪21年(1895),弃吏部主事官职,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,办时务学堂、武备学堂、算学馆、《湘报》、南学会,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,湖南风气为之一变,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。
戊戌(1898)政变后,以“招引奸邪”之罪革职,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。
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
清亡后以遗老自居,1937年卢沟桥事变,绝食五日而死。
其诗宗尚黄庭坚,风格清奇拗涩,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“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,浓深俊微,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”。
有《散原精舍诗》、《散原精舍诗续集》、《散原精舍诗别集》。
词学图录
陈三立1858-1937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(今修水县)人。
晚清维新名臣陈宝箴长子,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"维新四公子",近代同光体重要代表人物。
年少博学,不拘世俗,因深恶"八股文",应乡试不遵八股文体,初选遭弃,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,大加赞赏,从落第卷中抽出选拔为举人
光绪十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,授吏部主事官职。
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,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,邀至杭州,泰戈尔特地到净慈寺拜晤陈三立
1937年芦沟桥事变,曾言"我决不逃难。
"平津继陷,日军欲招致三立,不应,侦探日伺其门,三立怒,呼佣持帚驱逐,自此五日不食,忧愤而死。
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。
为诗初学韩愈,后师山谷,好用僻字拗句,流于艰涩,自成"生奥衍"一派。
梁启超《饮冰室诗话》:"其诗不用新异之语,而境界自与时流异,醇深俊微,吾谓于唐宋人集中,罕见其比。
"有《散原精舍诗》及《散原精舍诗续集》、《散原精舍别集》,又有《散原精舍文集》十七卷。
衡恪为著名画家,寅恪为著名史学家
散原精舍诗集·序
伯严诗余读至数过,尝有世高谈、自开户牖之叹。
己酉春始欲刊行,又以稿本授余曰:「子其为我择而存之。
」余虽亦喜为诗,顾不能为伯严之诗,以为如伯严者,当于古人中求之。
伯严乃以余为后世之相知,可以定其文者耶?
大抵伯严之作,至辛丑以后,尤有不可一世之概。
源虽出于鲁直,而莽苍排奡之意态,卓然大家,未可列之江西社里也。
往有钜公与余谈诗,务以切为主,于当世诗流,每有张茂先我所不解之喻。
其说甚正。
然余窃疑诗之为道,殆有未能以切限之者。
世事万变,纷扰于外,心绪百态,腾沸于内,宫商不调而不能已于声,吐属不巧而不能已于辞。
若是者,吾固知其有乖于也。
思之来也无端,则断如复断、乱如复乱者,恶能使之尽合?
兴之发也匪定,则倏忽无见、惝恍无闻者,恶能责以有说?
若是者,吾固知其不期于切也。
并世而有此作,吾安得谓之非真诗也哉?
噫嘻!
伯严,孰足以语此?
宣统元年五月郑孝胥
散原诗集·序
处乱世而有重名,则其言论予夺,将为天下视听之所系。
孔子作《春秋》,而乱臣贼子惧。
孔子无尺寸之柄,彼乱臣贼子何惧于孔子
亦惧其名而已。
今之天下,是乱臣贼子而非孔子之天下也。
孔子之徒者,其将以廋词自晦,置天下之是非而不顾欤?
抑将体《春秋》之微旨,以天下之是非自任欤?
孟子曰:王者之迹熄而《》亡,《》亡而后《春秋》作。
盖《》之义婉而《春秋》之义严,此难于强通者也。
散原使余删其诗,余谓散原:「既有重名于天下,七十老翁,何所畏惧?
岂能以山川风月之辞与后生小子争轻重哉?
」使天下议散原之诗非诗而类于《春秋》,乃余之所乐闻也。
郑孝胥书,壬戌八月
庐山志历代诗存·陈三立识语
有清三百年来,诗坛作者踵起,类多趣于神理声调,不敢少越新城秀水瓯北樊榭诸子之绳武
及至同光间遵义郑子尹独山莫子偲长洲江韬叔辈出,始稍稍矫其趣。
先生而益皎明昌大,天下靡然向风,称为陈孝胥)体。
然世尚多以先生之诗瓣香其乡先辈山谷,为江西派中宗匠。
及至先生之集出,方晓然如君序先生之诗,所谓世高谈,自开户牖,不仅隶于江西社里也。
先生之文,金石铭志,早已光烛四裔,其不拘拘于桐城,亦正如其诗之不可囿于双井也。
承学之士,自能辨之。
际兹世风板荡,俗学浇漓,幸硕果仅存,皤然一老,为群流仰止,不独为吾乡耆献之光,其高躅灵襟,亦镇自与名山同垂不朽也。
壬申季冬南丰吴宗慈附识。
跋义宁师手写诗册·袁思亮
右义宁师茶陵谭瓶斋丈难寓所为古今体诗二十馀首,岁在丁卯,自迁沪之明年也。
师用诗古文辞主东南坛坫者几三十年,独未尝致力于书,而持缣楮求索者无不应。
尝为人写小文,其人即据以入石,以拓本遗持示思亮曰:「吾书乃寿贞珉,不亦可以诧今之知书家者耶?
」然成巨帙如此者,亦不一二觏也。
当是时,卜居塘山路,与丈宅密迩,思亮数相从两家饮啖语笑,往往移日。
去沪,斯乐不可复得。
已前归道山,一时同游诸耆宿,无复存者,丈宅亦熸于兵,十馀年间,死丧离乱之迹遂已如此,可嘅也夫!
散原诗集录入:顾青翎
附录·黄遵宪题识
唐宋以来,一切名士才人之集所作之语,此集扫除不少。
然尚当自辟境界,自撑门户,以我之力量,洗人之尘腐。
古今诗人,工部最善变格,昌黎最工造语,故知诗至今日,不变不创,不足与彼二子者并驾而齐驱。
义理无穷,探索靡尽,公有此才识,再勉力为之,遵宪当率后世文人百拜敬谢也。
四月望日,醉中宪又识。
凡知友往还见于诗题者,尝欲自定一例: 不称辈行。
唐人最重氏族,以此自诩,人亦附和之。
今则父子不相及,兄弟各异籍者有之矣。
不必称官。
唐之诗人多有官职,(《高适传》所谓「诗人之达者,惟一人」,语不可解。
张九龄张说丞相白居易元稹尚书韩愈侍郎,何云不达也?
)文酒酬酢,多属宦游;今则诗人不必官,官人不知诗,两不相涉矣。
鄙意不如称名,或用通称之字而注名于下,屡见不一见者名、字不必拘。
宴集人多,不必明为何人。
题图诗何能盎删?
其人其事于图于诗有关系者存之,否则删之可也。
质之伯严先生,以谓何如?
不得已而称官,以古官易今制,固不当。
然当曰侍郎尚书,不当曰吏部户部;当曰员外主事编修检讨,不当曰翰林某部也。
外官如总督巡检,出身如进士举人,均当直书。
惟有一二难事:一为候补道、(吾意实官如兵备、督粮、巡盐,均可直书。
候补知府,(实官知府,亦可直称或系以地。
)一为廪膳生员、附学生员。
生员犹可,候补甚难。
辞穷则变,或以此种借用观察
秀才,未为不可。
苏州府姑苏,固滋淡笑矣,然观察秀才既为今日通称,似亦无害。
盖措辞不当之咎,举世当之,于我无与也。
伯严以为然否?
乙未四月望日,遵宪妄书。
寓无竟室悼亡草·自记
悼亡而有辞,以宣典悲也。
然则亦宣其悲而止尔,奚有于辞乎。
昔者庄生之妻死,庄生鼓盆而歌,论者达之。
庄生之歌,庄生之悲也。
庄土之悲之结而不解,而宣之于辞也,何达之有焉?
余之为悼亡辞,先后若干篇,集而存之,以遗夫戚友之稔余悲者。
凡以宣其悲,且广之于无穷,而非区区传其辞而然也。
光绪七年辛巳春二月义宁陈三立伯严自记于河北分守道厅事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王文治清 1730 — 1802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1730—1802 【介绍】: 江苏丹徒人字禹卿号梦楼
曾随翰林侍读全魁琉球
乾隆二十五年进士,授编修,擢侍读,官至云南临安知府
罢归,自此无意仕进。
工书法,以风韵胜。
诗亦超拔不群。
年未五十,即究心佛学。
有《梦楼诗集》、《快雨堂题跋》。
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人
乾隆庚辰一甲三名进士,授编修历官临安知府
有《梦楼集》。
词学图录
王文治1730-1802字禹卿号梦楼
丹徒(今镇江)人。
乾隆二十五年探花,官翰林侍读云南临安知府
清代著名书法家,与梁同书齐名,与姚鼐交密。
平日喜用淡墨,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,时称"淡墨探花","淡墨翰林",与喜用浓墨之刘墉鲜明对照。
善画墨梅,韵致卓绝。
诗词自成一家,并精音律之学。
筑"梦楼"。
自滇归,买僮度曲,行无远近,必以歌伶自随。
有《快雨堂题跋》、《梦楼诗迹》等。
余年未弱冠即习为诗,然未敢以示人。
甲戌春,至京师,时年二十五岁矣。
辽东朱子颍桐城姚姬传论诗,心甚惬,因各出其所作以相质。
子颍诗豪宕感激,有高达夫李太白之风;姬传深于古文,以诗为馀技,然颇能兼杜少陵黄山谷之长。
二人者与余异趋而相赏特甚,遂相与订交,此外仍不敢以示人也。
通籍后,官翰林,以诗为职业,人或以为能,然多进御及应试之篇。
至于抒写怀抱、赠答友生,古人所谓缘情之作,则依然不敢骤示人也。
余自临安解官归,子颍两淮运使,延姬传梅花书院,于是三人者复相聚于江淮之间。
子颍欲刻余诗,姬传欣然为之序。
余自取视之,颇不敢信,故板已锓而复毁,是时余年将五十矣。
厥后余访友于长沙,舟行湘水中,日夕无事,因取旧所作诗删定之。
同人及门弟子皆怂余锓板,余不获已,从其请,今始竣工,是时余年已六十有六矣。
余尝谓,人之所得于天者,其已定者也,然必得古人之书以培养之,又必得名山大川及世间可喜可怖可爱可恶之事以淬厉之,又得良师友相与讨论而辨难之,而后所得于天者日出而不穷。
及其发之既尽,与始之所得者,初无加也。
然人之得之而不能尽其所发者多矣。
余之所得于天者有限,今年将七十,始自觉所发之不可尽焉,顾一息尚存,正未知所发者之能尽否也。
以今日之所成就證之,少时之所向往颇觉未尽;然少时不能言者,今亦或能言之,然则余之所造,其将尽于是乎?
抑犹有待乎?
今且以余之所就者质之当时同好之士,当必有从而勖余之未尽者矣。
乾隆六十年岁在乙卯夏五月丹徒王文治自序。
丹徒王禹卿先生,少则以诗称于丹徒,长入京师,则称于京师
负气好奇,欲尽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。
乾隆二十一年翰林侍读全魁使琉球,邀先生同渡海,即欣然往。
故人相聚涕泣,留先生,不听。
入海,覆其舟,幸得救,不死。
乃益自喜,曰:「此天所以成吾诗也。
」为之益多且奇,今集中名「海天游草」者是也。
鼐初不解诗,尝漫咏之以自娱而已。
先生京师,顾称许以为善,后遂与交密,居閒盖无日不相求也。
一日,值天寒晦,与先生辽东朱子颍登城西黑窑厂,据地饮酒,相对悲歌至暮,见者皆怪之。
其后先生自海外归,以第三人登第,进至侍读,出为临安府知府
赴任过扬州,时鼐在扬州,赋诗别去。
鼐旋仕京师,而子颍亦入,皆不得见。
时有人自西南来者,传两人滇、蜀诗,雄杰瑰异,如不可测,盖称其山川云。
先生临安三年,竟以吏议镌级。
先生遂返丹徒,来往于吴越,多徜徉之辞。
久之,鼐以病还江南,而子颍两淮运使,兴建书院,邀余主之。
于是与先生别十四年矣,而复于扬州相见。
其聚散若此,岂非天耶?
先生好浮屠道,近所得日进。
尝同鼐宿运使院,鼐又渡江宿其家食旧堂内,共语穷日夜,教以屏欲澄心,反求本性。
其言绝善,鼐生平未尝闻诸人也。
先生豪纵之气,亦渐衰减,不如其少壮。
然则昔者周历山水伟丽奇变之篇,先生自是将不复作乎?
鼐既尽读先生之诗,叹为古今所不易有。
子颍俾人钞之为十几卷,曰「食旧堂集」,将雕板传诸人,而鼐为之序。
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十八日桐城姚鼐撰。
余束发受书,后得读先生诗,以为古之人。
先大父诏余曰:「先生为大父挚友。
大父宰怀远先生来游,时汝在襁褓,曾见之。
」并为述先生文章、学问、里居、科第甚详。
景仰而私淑者,已数十馀年矣。
岁次戊申,余来守皖郡,适先生孙光杰权郡属参军
言及先生之诗,知诗板散佚,检家藏初印本重付手民,且乞为之序。
先生之诗,如日月江河,为有目者所共睹,后生小子何敢赘一词?
第念先生往矣,先生之诗脍炙人口久矣,孰不愿家置一编者?
今于原刻既失之馀,参军复镌板以行诸世,余以世交为同官,得观厥成,不可谓非幸也。
因谨识数语于卷后。
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己酉四月后学张锡蕃敬跋。
先大父翰墨流播海内,凡海外朝鲜日本诸国莫不重价购求。
至诗集刊行,尤为脍炙人口。
而印刷既多,字迹日渐漶漫,并有残缺者。
光杰宦游来皖,所遇士大夫索观者多,箧笥所携,惧无以应。
顾君蒹塘、李君佩留酷嗜风雅,请重梓之以广其传,复身任校雠之役。
张鹤先生来守安庆,并为文序之,以趣其成。
凡五阅月,剞劂始竟。
不揣固陋,用志数言,因以见先泽之不敢忘,亦以知友朋之谊之不可諠也。
道光二十有九年岁次己酉九月朔日孙男光杰敬识。
(录入:顾青翎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